中文客服電話: +886-3-4601391
 
追趕潮流之外:各國如何對抗「快時尚危害」
10 Oct

追趕潮流之外:各國如何對抗「快時尚危害」

Times Read: 493

快時尚的成功,建立在極速上新、低價與巨量銷售上;但「便宜又快」的背後,是過度生產、工人低薪與難以處理的紡織廢棄物。近年世界各地不再只靠消費者的道德選擇,而是將解方擴展到制度、法規與商業模式的重建。下面以四個面向、十二個策略,串起目前「已在施行」且可被複製的做法與案例。

 

一、從源頭設計與供應鏈治理:把問題擋在「上架之前」

1. 禁止銷毀滯銷與退貨成衣——歐盟 ESPR 的硬規範

歐盟《永續產品生態設計規範》(ESPR)在 2024 年生效,首度導入禁止銷毀滯銷與退貨的紡織品與鞋類,並規畫大型企業優先落地、接著中型企業跟進的時間表。這不只是道德勸說,而是要求企業建立避免銷毀的程序與透明揭露,未來還會以委任法規進一步細化例外情形與執行細節。

2. 供應鏈盡職調查進入「法律責任」——德國範例

德國《供應鏈盡職調查法》(LkSG)自 2023 年實施,要求符合規模的企業建立風險管理、指定人權責任官,若違規可處以高額罰款,甚至被排除在公共採購之外。對長期仰賴跨國代工的時尚品牌來說,這把法律尺,等於將「血汗與污染」的成本重新計入帳本。

3. 生產者延伸責任(EPR)落地——法國 2007 起步、荷蘭 2023 擴張

法國自 2007 年就針對服飾/家用紡織/鞋類建立 EPR 機制,要求品牌為上市商品的回收與再利用買單;荷蘭 2023 年則啟動紡織 EPR 條例,2025 年起設定明確的再利用/再生比例與「纖維再生(fiber-to-fiber)」比例目標。這些數字性目標讓「循環時尚」不再只是一句口號。

二、用市場機制改變消費:讓「延長衣物壽命」變得划算

1. 修補有補助——法國「衣鞋修補獎金」

法國以《反浪費促循環經濟法》(AGEC)設立衣鞋修補補助,消費者到認證店家修衣、換拉鍊或補鞋,即可現折 6–25 歐元,拉動本地修補產業與延長使用年限。

2. 修補降稅——瑞典把維修變便宜

瑞典自 2017 年起對衣物、鞋類、腳踏車、家用布製品等維修服務降低增值稅率,並曾在 2022–2023 年間進一步降到 6%(後回調至 12%),同時部分大型家電維修工資可抵稅。這是一套直接改變價格訊號的政策工具。

3. 以品牌端「舊衣新生」降低汰換頻率

Patagonia 的 Worn Wear 長年提供維修與二手回收轉售,若無法再穿也會引導回收處理;Eileen Fisher 的 Renew 計畫自 2009 年以來,已累計回收超過 200 萬件衣物並持續成長,形成可觀的二手與再製市場。這些案例證明:以維修、回收、轉售為核心的商業模式可以長期運作。

Eileen Fisher 的 Renew 計畫累計回收超過 200 萬件衣物並持續成長,形成可觀的二手與再製市場。

三、用法規對準「超快時尚」:抑制過度上新與誤導宣稱

1. 「超快時尚」專法——法國國會雙院推進中的新法

法國在 2024–2025 年間推動針對 Shein/Temu 等超快時尚平台的法案:導入生態評分、廣告限制與逐步提高的環境差別稅(最終可達每件 10 歐元或商品價的 50% 上限),2025 年 6 月參議院通過修正版,之後進入協商程序。立法的重點在於把高速上新帶來的外部成本內部化。

2. 反漂綠執法——英國 CMA 對時尚業下指導棋並開鍘

英國監管機關 CMA 除了發布《綠色宣稱守則》時尚業指引外,也在 2024 年與多家大型零售商達成承諾,要求以「organic/recycled」等具體且可驗證的說法取代寬泛的「環保」「永續」等詞,並在 2024–2025 年透過 DMCC 2024 強化直接執法與罰鍰權限。這使品牌不敢再用模糊的綠色行銷掩飾快時尚危害。

3. 工資端的糾偏——美國加州《成衣工人保護法》

加州 SB62 自 2022 年起禁止以計件計酬壓低工資,改為不得低於時薪最低標準,並強化品牌對欠薪的連帶責任。對外包普遍的時尚產業而言,這種「逆向壓價」的來源被法律補上,迫使品牌正視合理成本。

加州 SB62 自 2022 年起禁止以計件計酬壓低工資,改為不得低於時薪最低標準,並強化品牌對欠薪的連帶責任。

四、技術與商業模式創新:從「賣更多」轉向「用更久」

1. 資料化與「數位產品護照」

ESPR 同步推動數位產品護照,讓紡織品的纖維含量、化學物質、維修指引與可回收性被標準化記錄,未來有助二手平台與回收端快速分流,降低循環的摩擦成本。

2. 店內現場回收——H&M「Looop」的示範

H&M 在斯德哥爾摩設置 Looop 現場回收機,把舊衣清潔、開纖、紡紗再織成新衣,過程不用水與化學藥劑。雖然仍需少量新料補強且難以大規模鋪開,但作為循環時尚教育與技術展示,已證明「衣轉衣」是可感知、可參與的。

H&M 在斯德哥爾摩設置 Looop 現場回收機,把舊衣清潔、開纖、紡紗再織成新衣,過程不用水與化學藥劑。

3. 從「賣新品」到「賣服務」

越來越多戶外與功能性品牌把維修、翻新、保固延長與以舊換新做成標準服務(如 Patagonia、Arc’teryx、Osprey 等),用服務收入替代部分新品銷售,也和二手/租賃市場形成互補關係。

結論:當「便宜」付了昂貴的代價,我們要把成本放回正確的地方

「快時尚危害」已不是抽象名詞,而是透過法規、稅制、回收與修補補助、以及品牌端的循環機制被逐一對症下藥。歐盟以禁毀滯銷/數位護照改寫產品規則;法國、荷蘭把紡織業EPR制度從願景變為義務;英國以反漂綠法規收緊宣稱邊界;加州則卡住了血汗工資的漏洞;在市場端,延長衣物壽命開始變得「划算」。這些政策與案例的共通點,是把外部成本內部化,讓「買多、穿少、很快丟」變得沒有吸引力。下一步,是把這些做法變成跨境可協作的標準,讓真正的「循環時尚案例」能快速複製。

品牌端:先做三件事——公開供應鏈名單與工資政策、建立可驗證的再生材質占比 KPI、設立維修/回收服務並年度揭露成果。

政策端:導入紡織 EPR、對修補給補助或降稅、比照 EU/UK 制定禁毀滯銷與反漂綠執法規則。

消費者:採用「30 次法則」與「24 小時規則」,意思是:買一件衣服前,先想想自己能否至少穿 30 次,如果不行,就別買。看到想買的東西,至少等 24 小時再決定是否下單。先修後買、優先二手與租賃;購買時要求標示清楚、拒絕含糊的綠色宣稱。

 

參考資料
1. European Commission – Ecodesign for Sustainable Products Regulation(含禁毀紡織品、數位產品護照).
2. Crowell & Moring:ESPR 已於 2024 年生效、關於禁止銷毀滯銷品的企業義務.
3. Carbonfact:ESPR 禁毀時間表與紡織政策盤點.
4. EEB(歐洲環境局):循環紡織政策回顧(含 ESPR 第 25 條例外)
5. 德國供應鏈盡職調查法(LkSG)解析與執法罰則.
6. 法國紡織 EPR(Refashion)官方資訊與歷史.
7. 荷蘭紡織 EPR:官方商務門戶與基金會說明(含 2025/2030 目標).
8. 法國衣鞋「修補獎金」與 AGEC 法規配套.
9. 瑞典維修降稅(2017 起、2022–2023 調整).
10.英國 CMA《綠色宣稱守則》時尚業指引與與企業承諾案例.
11.英國 DMCC 2024 強化反漂綠執法權限之法律解讀.
12.加州《成衣工人保護法》官方資訊與常見問答.
13.Patagonia Worn Wear 官方與維修頁面.
14.Eileen Fisher Renew 計畫成果與 2023 報告.
15.H&M「Looop」機台與案例介紹.
16.路透/Marie Claire:法國「超快時尚」法案國會進度與重點(生態評分、廣告禁令、差別稅)。

Related Posts